数魅优配 朱元璋向一椅子三叩九拜,李善长不解,刘伯温:韩林儿命不久矣
1366年12月,朱元璋和张士诚正在激烈作战的时候,突然收到一封急报,消息从扬州的瓜洲渡传来。原来发生了一起船只沉没事故,导致多人死亡。这种事在当时的战乱中并不罕见,朱元璋也通常不会在意。但这次的死者名单中,包含了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物——韩林儿和刘福通。
当朱元璋得知消息时,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,随后将这个坏消息告知了大堂中的文武百官。大厅里顿时弥漫着一阵沉痛的叹息。朱元璋的内心,刘伯温和李善长自是明了。
韩林儿的死被官方解释为“意外”,然而他的死因至今仍成谜,史料中对他死亡的记载十分有限。朱元璋是否参与其中?从有限的资料中,我们依然能找到一些线索,或许可以揭开这段历史的真相。
在元朝末年的动荡岁月里,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。韩林儿,作为“龙凤”之主,虽然出身不凡,但也无法避免这场风波。刘福通和朱元璋先后通过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手段掌控了权力。
展开剩余84%韩林儿的祖先因“烧香惑众”被元朝流放到广平永年(今河北永年一带)。他的父亲韩山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,并在徐州、颖州、汝阳一带积累了大量人脉和力量。
韩山童与刘福通是多年的朋友,他非常钦佩刘福通的军事才能。1351年,韩山童和刘福通在家乡召集起三千多人,准备起义。不过,他们不能直接领导这场革命,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第80孙,刘福通则宣称自己是南宋名将刘光世的后代,辅佐韩山童一起起事。
然而,起义刚刚开始便遭遇失败。消息泄露,元朝派人捉拿韩山童,最终韩山童被捕并遇害。在混乱中,年仅11岁的韩林儿与母亲一起逃到了安徽砀山,藏匿起来,躲避元朝的追捕。
韩山童遇害后,刘福通带领队伍突破围追堵截,将失散的部队重新组织,转移至颖州,继续进行反抗元朝的斗争。由于他们头上戴着红巾,便被称为“红巾军”。刘福通凭借勇猛的作战能力,很快占领了濮阳,又攻下了汴梁,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干。然而,尽管他有足够的实力独立作战,刘福通却没有自己称王,而是选择把韩林儿接来做名义上的领袖。
这并不是因为韩林儿的威望多么高,而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名义上的领导人来代表他们。在当时的封建社会,刘福通这样的强者依然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。他并非真心愿意辅佐韩林儿,而韩林儿只是一个傀儡,象征性地担任着“大明”的皇帝。
然而,红巾军内部纪律松散,指挥失当,致使他们在与元朝的战争中逐渐陷入困境。刘福通的错误决策加剧了这种局面——他分兵四路进攻,兵力过于分散,缺乏协调,最终被元军逐一击破。而且,内部的纷争也加剧了红巾军的衰退,导致元气大伤。
龙凤五年,汴梁失守,韩林儿和刘福通被迫退守到安丰。而此时,南方的朱元璋正在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”,悄然积累实力,逐步崛起。龙凤九年,张士诚派兵攻打安丰,形势危急。刘福通急忙向朱元璋求援。
虽然大家都称自己是红巾军,但各自为战,没有人能够真正统一指挥。朱元璋为何愿意冒着陈友谅的威胁,亲自前去救援安丰呢?安丰是应天的重要屏障,不能落入张士诚之手,而朱元璋也渴望占领安丰,进而巩固自己的势力。只不过,朱元璋并不看重韩林儿。
然而,朱元璋的计算失误。当他赶到安丰时,张士诚并未攻破城池。韩林儿和刘福通这两个烫手山芋最终落到了朱元璋手中,他把他们安置在滁州,给予优待,甚至安排专人看护。
自从安丰沦陷后,韩林儿和刘福通便寄居在滁州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。朱元璋偶尔还写信问候他们的生活情况,关心他们是否吃得好、冬天是否保暖。
然而,1366年,韩林儿接到朱元璋的邀请,要求他前往应天居住一段时间。韩林儿和刘福通无法拒绝,最终踏上了由廖永忠陪同的船程。韩林儿对廖永忠有些不放心,感觉他有些古怪。
正当船行至江心时,韩林儿察觉到船体开始漏水,最终沉没。临终前,韩林儿意识到,这次事故并非偶然。虽然其他船只都没有问题,唯独他所乘之船沉没,显然有人在其中动了手脚。
为何廖永忠故意选择绕远路,而非直奔应天?瓜洲渡是廖永忠的地盘,行动更为方便。而且,廖永忠和韩林儿并无私仇,按理说,他不应背叛韩林儿。若不是有人指使,他为何敢做出这样的事情?
在这种情况下,朱元璋的嫌疑也随之浮现。早在之前,朱元璋曾设空椅子,象征性地向其致敬,而当时李善长对此深感不解。经过刘伯温的点拨,李善长恍然大悟,意识到朱元璋已暗示韩林儿命运即将结束。
朱元璋是否指示廖永忠实施这一事件,虽然无法确定,但这种可能性相当高。而且,也不能排除其他人所为。廖永忠背后的儒生,可能就是杨宪。
杨宪,作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,在早期与廖永忠关系密切。尽管杨宪仅担任了一个月的左丞相,却迅速获得朱元璋的信任。这段关系的深厚程度,暗示了杨宪与廖永忠之间早已有了密切的合作。
不久后,朱元璋果断处决了廖永忠,尽管他在战场上屡立战功,但因擅自行动,做出过度自信的举动,最终也未能逃脱惩罚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(官网)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智选股配资平台 明末“己巳之变”:崇祯帝一通操作,让明朝损失惨重